1个留洋换1个外援!中超这操作,是神助攻还是瞎折腾?

“只要你们家孩子能混进英超、西甲、德甲、意甲、法甲,哪怕一场不上,也立刻赏你一个额外外援注册名额。 ”——这条内部流出的会议原话,已经在俱乐部群里炸锅。 有人当场算账:现在外援工资帽1000万欧,多一个名额等于多砍一刀,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更薄,真来了第五外援,八成只能淘“水货”;可要是把自家青训小王送去英超坐穿板凳,既能哄领导开心,又能白捡一外援,这买卖怎么看怎么像“双赢”。

说白了,足协就是急了。 世预赛四场只拿一分,亚冠小组赛全军覆没,转播画面里对手全是旅欧面孔,我们连一个能在比甲踢主力的都没有。 领导拍桌子:留洋人数归零,那就用“政策杠杆”撬! 杠杆支点选在哪? 最值钱的外援名额。 于是“1换1”横空出世——送一个出去,多一个进来,逻辑简单粗暴,跟超市“买奶粉送玩具”一个套路。

可足球不是超市。

西甲、德甲更看重即战力,人家U19就能踢一线队,凭啥给你中国小将腾位置? 退一万步,真运作到英超U23挂名,一年能踢几场? 训练质量确实高,可比赛才是真金白银。 坐一年冷板凳,回来照样跟不上中超节奏,这种“留洋”除了糊弄系统,有啥实际价值?

俱乐部老板门儿清。 一位北方老总私下吐槽:“我们队里那小孩,速度挺快,但对抗差两档,送英超? 人家球探看完直接问是不是U18。 ”真要达标,得先贴工资补贴、付培训费、买国际保险,加起来小两百万欧,换回来的只是一个“可能”的外援名额。 第五外援要是淘到宝,联赛排名多拿几位,奖金也就几百万人民币;淘到水货,直接砸手里。 算盘噼啪一打,九成俱乐部选择观望。

展开全文

中游队倒真有点动心。 浙江、大连、西海岸这几个赛季猛推青训,王钰栋们十七八岁就踢上中超,身体还没长瓷实,留在队里也是替补,不如“镀个金”。 可镀金的底色得有人埋单:机票、住宿、青训赔偿、经纪人佣金,一样不能少。 俱乐部母公司现金流紧张,账上每一分钱都要算ROI,谁肯为“可能”的外援名额先砸真金白银?

于是大家把目光投向“友情操作”——找个英冠中资老板,先挂名再回租,出场零分钟也算“留洋成功”。 消息一出,球迷群瞬间炸锅:“原来英超板凳也能刷数据,这波叫出口转内销? ”

现在外援总工资1000万欧,注册4人和5人,人均立刻从250万降到200万。 200万欧在转会市场能买谁? 葡超替补、巴甲过气、土超轮换,水平不见得比本土国脚高多少。

第五外援要是踢不出来,球迷骂街、教练背锅、老板亏钱,三角怨气全撒在“留洋政策”头上。 足协想让人才出去,却先让俱乐部把有限的钱分给更多外援,经济账怎么算怎么亏。

国际足联规定,球员未满23岁转会,青训俱乐部能拿5%培养费,外加未来二次转会分成。 把小王运作去英超,哪怕零出场,只要合同年限够长,下一次转会就能抽10%佣金。

一位圈内人透露:“现在英国那边已经有人报价,‘挂名一年50万镑,保证拿到劳工证’,说白了就是花钱刷身份。 ”政策还没落地,灰色通道已连夜开工。

社交平台上投票问“你觉得这政策能救中国足球吗”,三小时里1.2万人参与,83%投“瞎折腾”。 最高赞评论只有一句:“自己孩子没作业抄,就花钱买邻居家的笔,写完还是不会算数。 ”话糙理不糙,留洋的核心是球员能力,不是名额交换。

能力不到,送出去也是木桩;能力到了,不用政策也拦不住。 当年孙继海、范志毅、杨晨,哪个是靠“送外援”换来的英超合同?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领导们其实有样板可学:日本搞“留洋支援基金”,足协出钱补贴俱乐部,球员在欧洲站稳后分期偿还;乌兹别克斯坦给旅欧国脚发国家队出场奖金翻倍,真金白银鼓励。 我们倒好,直接拿联赛最敏感的外援名额当奖品,既不动财政,又不担风险,算盘打得精,却忘了市场规律。 英超老板可不吃“政策人情”,踢不出来,下一秒就解约,留下一地鸡毛给中超自己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比赛规则|年世界杯|世界杯精彩进球集锦站|136916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