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男篮国青队集体照,张秉宽(前排右二)、蒋兴权(前排右四)。
张秉宽的扣篮英雄传。桃李满天下的张秉宽。
那位曾经立于莫斯科红场上的英发少年,如今已是一位古稀老者。时光,如人生路途上那阵忽疾忽缓却不曾停歇的风,卷走当年那俊朗容颜,却也将一个人存在的印记与经历蚀入肌肤纹理、记忆深处。这位老者的印记与经历却不仅留存于自身,也同样留刻在辽宁男篮的时代记忆之中:他作为篮球运动员曾与蒋兴权一同入选过中国男篮青年队为国效力;他作为教练曾带出过十余位国手,六、七十位国内一线队球员……他便是张秉宽,辽宁男篮历史上的著名伯乐。
近代篮球在中国的发展始于天津,张秉宽与篮球的缘分恰巧也始于天津。张秉宽本是沈阳生人,还在年幼时父亲便过世,家里兄弟姐妹七个,生活艰辛。母亲只得将排行老五的张秉宽和其他三个孩子送予在天津的四叔抚养。
8岁的张秉宽就这样开始了在天津的生活。当时在天津,孩子们流行玩皮球,普通的小皮球对着篮筐投篮。张秉宽老人回忆起这段来,津津有味地讲道:“我们那会儿篮筐都是自己做的。铁丝围一个圈,然后用绳子编个网,我到现在还会编网。有的做个架子挖个坑立在地上,有的后面有钩,挂在墙上。我那个有支柱,就那么扛着,随身带,走哪儿带哪儿。 ”
每天放学,张秉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着小篮球,“三对三斗牛玩,谁输了谁下来的,算是打对抗。或者晚上回家自己练习投篮。每天至少都能练一个小时。”当时的张秉宽肯定没有料到,童年跟小伙伴的一个游戏,竟在日后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待到张秉宽升至中学,一位代数老师将他向着篮球人生路推了一把。“这位老师叫段继明,球打得非常好。后来我真打上专业队才知道,他原来是中南局篮球运动员,湖北人,和国家队的刘贵乙是一个队的。”段继明老师因为未能入选国家队,有些情绪,便干脆转而成了一名代数老师。
“他看我们几个小孩放学没回家在操场上打球,就喊我们‘过来’,教我们几个打篮球。教我们手型、怎么防守。可真是个好人啊!前些年我回天津找过他,没找着,他现在能有八十多了,有些老师找不着了……”
1958年11月18日,16岁的张秉宽从天津回到了沈阳上学。虽然告别了天津和恩师,他却继续着在蓝天白云下打篮球的生活。张秉宽进入篮球校队,并代表学校得到皇姑区少年赛的冠军,进而又代表皇姑区取得了全市少年篮球赛的冠军。
也正是凭借在这一系列在比赛中的表现,张秉宽于1959年7月进入了沈阳青年队,开始了专业篮球生涯。
那是一个篮球风靡的年代。究竟风靡到如何程度?“你看看这人,”张秉宽指导拿出一张辽宁队对古巴青年队比赛的老照片来,图片上黑压压都是带着帽子的观众。“一万多人。这张照片上就在原来老沈阳灯光球场。就是现在这个季节,春天,风特别大,没看大家伙都带着帽子?就为了看一场球,比如说,晚上7点的比赛,5点准时让观众进场地,3点就会有人到球场外面站排等着进场,就是为了抢个靠前的位置。那时候,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各大军区,全都有篮球队。一个工厂没有篮球队可不行。 ”
没有大屏幕,没有电子记分牌,在户外场地,一万观众看着场上十名队员在两个篮架间竞争跳跃,尽展技艺,足见观众之热情。
“断球那个就是我,仰头要接球那个是蒋(兴权)指导,篮下那个是孙宝盛。 ”
张秉宽正式进入辽宁队是在1963年。其实,早在1960年,为了培养后备力量,张秉宽就曾被借到省一队打球,一同被借调的还有蒋兴权指导。到武汉的比赛打完了,回到沈阳,蒋兴权被留在了一队,可是张秉宽却因为市队不肯放人而回到了市队,直到2年后,著名的“辽川事件”让辽宁队的大门再次向张秉宽敞开。
1962年10月,辽宁队与四川队的一场比赛,辽宁队由于对当值裁判判罚不满,许多队员当场就表现出不满情绪,结果12名队员被罚掉了10个,最后只有2个辽宁队队员在场上比赛。自然,辽宁队队员的表现受到了批评,队伍也面临重组,辽宁队开始向其他队伍吸纳人才,张秉宽得以顺利进入辽宁队。
岁月的纹理已然蔓爬于肌肤,但老
人却有一双分外明亮的眼睛,这双慧眼为辽宁男篮甚至中国男篮识出了多少人才。篮球圈里有这么一个说法:辽宁男篮的辉煌是蒋爷带队带出来的,同时也是张导带队员带出来的。
郭永林、柳继增、张学雷、李戈、李春江、吴庆龙、崔万军、李晓勇、吴乃群……等等著名篮球国手,都是张秉宽指导从青少年时期一手栽培出来。
张秉宽指导从选材到培养队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前些年有一回篮协组织教练员培训,让张秉宽指导去讲课。别的主讲都是拿着一打打的稿纸,张指导空着两手就来到了讲堂,只要定个题目,张口就讲。张导用不着稿子,内容都在脑子里了,都是这些年的经验了。
张秉宽再回到辽宁队,已经是1971年,他的身份从运动员变成了教练员,而从那一年起,他几乎都在从事着青少队员的培养工作。张导的理论简单说来,就是慧眼识才,因材施教,三从一大。
张秉宽指导说,他挑“苗子”有预感。“金立鹏好吧?当年,又瘦又小的,在全国走了一圈没有人敢收,到我这儿来,我收了。为什么?脑子好,步幅大,身体素质好,再有就是肯吃苦。 ”
李戈在去部队打球之前,张指导本也想要把李戈招入队伍。“74年还是75年,当时在辽阳有一个全省少年篮球比赛,我过去选人。我一看,他运球能把头抬起来、看前面,看着队友的位置传球,我就要他来,但当时抚顺体委不放人,后来他就去当的兵。 ”
1982年,也是全省少年篮球比赛,张指导看上了吴庆龙。“吴庆龙,代表大连队。我一看,这孩子启动速度快,打球有脑子。当时一起还选了大连的王利,后来打得也不错,也进了国家队。 ”
不过张导说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比如张学雷。“原来特别瘦小,1米78,就是跟在队里打着玩的,结果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后来就长起来了,长了2米02。赶上当年有一个培养高大后卫的政策,他就成了我们队里重点培养的队员。 ”
选来人才,真正成才还得在于之后
的培养。“小队员啊,基本上就是17到19岁,还是稀里糊涂的年纪,就这一段时间,能打出来就打出来了,所以这几年必须得抓紧。 ”“米卢提‘快乐足球’,我就不认同,竞技体育,只有吃够苦才能出成绩。就是去年,浙江队请我过去帮着做队里的训练。我要求队员要写训练日记,最后我临走,我把训练笔记收上来看,浙江队有个队员叫曹飞,你猜他怎么写的?就六个字‘苦啊,苦啊,真苦!’苦,就对了,证明他按照要求好好练了,训练不苦,就出不来成绩。 ”
张指导抓得严是出了名的,一堂体能课也不能落。当年吴庆龙都去国家青年队打完比赛,再回到队里,落了体能课。“我的要求是这样,只要落了体能课,就不能上技术课。吴庆龙刚回到队里两天落课了,就主动过来找我补。他起初还以为能是助教补课,一听说我要给他补这课,那小脑袋啊,当时就耷拉下来了。他是落了10个400米,一分10秒一圈。连着跑了九个,都过了。第十个,其实也过了,我一看表1分6秒,但我跟他说11秒,超了就只能重跑。再第十一、十二也都过了,到第十四个还是1分7秒,但第十五个他是真过不了了。我一看就说这圈好,这个过了。其实这就是为了调动出他身体里的潜能。有一个理论叫超量恢复,只有把十分的体力都消耗了,第二天体能才能长,恢复成十二分的体能。 ”
除了大运动量,当然还要因材施教。“崔万军,他一看就是防守的料。他也是真能吃苦,我们训练,一个防一个攻,从一边底线到另一边底线,防守方是滑步过去再快速跑回来,可能换其他队员防3、4个人,2、3分钟就防不住了,崔万军一个人防全队能防15分钟。他能防,我就不叫停,他也不说他不能防。背后我听他跟队友说‘我就看张指导能不能把我练死,不能就是我赢了。 ’后来,崔万军啥样?92年,辽宁队跟八一队在大馆打球,阿的江,国家队后卫,就是过不了崔万军,全场比赛被防得死死的。 ”
看上去是狠心,这其实也是张秉宽指导的苦心。当年被练得最苦的队员,回头再来看张导时,说的都是感激的话。张指导说:“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练完了真的能出成绩。再严、再苦,成绩证明一切。 ”
诚然,如今的桃李满天下已然证明了张秉宽的训练成果。记者 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