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唯金牌论”背后:频繁掀起的网络暴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追求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在奥运健儿不断刷新成绩,用金牌为国争光的同时,他们所获得的佳绩也成为了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人们对金牌的过度关注和追求中,“唯金牌论”的言论常常引发人们对运动员的批评和指责,甚至衍生为一场场 网络暴力。那么,“唯金牌论”存在哪些不可取之处?又为何容易掀起网暴?
1. 舆论造神:体坛英雄的形象冲突
7月24日,来自中国的00后射击小将杨倩在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夺冠,瞬间点燃了全民的奥运激情,#杨倩摘得东京奥运首金#迅速冲上热搜第一。随后,杨倩在领奖台上的可爱比心收获了更多网友的喜爱,光环之下,人们对杨倩的关注从比赛成绩扩大到穿搭,#杨倩的珍珠美甲#等多个相关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更有媒体关注杨倩的个人经历,将杨倩描述为“清华学霸趁着放暑假参加奥运会,轻松拿了块金牌,顺便保了研”。
但是,这些神化的 媒介形象建构既让杨倩成为爽文女主一般的存在,也让她承担了更多的质疑。有网友刻意忽略“新疆棉”事件的时间点,针对杨倩去年12月31日在个人微博上晒出的耐克鞋照片,直指她是“跪族女孩”,更有甚者质疑杨倩清华大学生的入学资格,“扒皮”其是否达到清华的录取分数线。
在这场由媒体和大众开启的舆论“造神”中,杨倩已然被赋予了 “神化”式的形象。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即“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在我国媒体长期的议程设置中,媒体把对运动员的报道更多放在了金牌以及为获得金牌的付出上。因此,公众对运动员的 体坛英雄式形象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与判断,他们更重视运动员伟大的、正面的形象,认为运动员们在以实际生活践行着体育精神。另一方面,微博等社交平台为运动员搭建了后台形象呈现的空间,杨倩的微博内容大多是生活片段的分享,她会在微博上对 个人形象进行选择性的展示,因此,杨倩在微博上的形象呈现与网友认知中的形象具有差异,在“新疆棉”事件的激化下,网友的不满情绪更容易被激发。
2. 心理动机:泛道德化的“正义之士”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匿名化的表达空间里,一方面,人们能削弱意识形态、经济水平等现实条件的约束,自由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匿名的掩护,在维护心中“正义”的初始动机下,对备受争议的事件和当事人开展一场道德上的审判。
“泛道德化”是将道德意识无限扩张,越位侵犯到社会文化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将其文化表现变为服务于道德与表达道德的工具。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常以个人化的道德准则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批判依据,将自己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理想诉求诉诸于当事人身上。
在本届奥运会中,本是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金牌潜力股的王璐瑶,因排名靠后无缘决赛。赛后,她在个人微博上晒自拍表示比赛失利并道歉,声称自己不会放弃,三年后会重返奥运比赛。大部分网友对王璐瑶表示支持和鼓励,但一部分网友批评王璐瑶微博里的自拍以及“认怂”。
王璐瑶失利后呈现出来的遗憾态度,与部分网民认知中失利运动员应诚恳道歉的期望相差过大,促使一小部分网友从自我的正义感出发,直言对王璐瑶道歉态度的不满,催促其在舆论驱使下谦虚道歉。然而这种“道德卫士”般的出发点,往往会在实际的讨论中,随着舆论的推动被扭曲,引导其他网民在未了解事实全貌的基础上,盲目站在道德制高点“伸张正义”,对奥运选手产生伤害。
3. 情绪宣泄:网络语境中的群体极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它以 去中心化和较平等的交流优势,模糊了职业、地域等现实中的界限,能够激发人们的表达欲望和交流热情。社交媒体一定程度上为网友提供了狂欢理论中“狂欢的广场”,在自由、平等、放松的网络语境下,人人都们可以就关注的议题,发出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因此,对于某一事件的情绪宣泄,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斯通纳于1961年研究群体讨论现象时发现,并由美国当代哲学家凯斯·桑斯坦于2003 年正式提出。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阐明:群体极化即当人们处在某一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更倾向于向冒险或保守的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的现象。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飞人”刘翔一战成名,他以12秒91的成绩夺冠,追平了英国选手保持的世界纪录。纵观刘翔的运动生涯,他一共参加了48次世界大赛,获得了36次冠军,打破了1次世界纪录和5次亚洲纪录,塑造了黄种人在田径领域的竞技神话。然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中,刘翔都在比赛中因伤遗憾退赛。
当网友对刘翔退赛进行热议时,对刘翔失金的愤怒及质疑通过一个个匿名网络ID发表,持同样 非理性和情绪化观点的人逐渐汇集为一个群体,在心理暗示和相互感染中,负面评价不断朝着 极端化方向演进,最终发展为极化现象,成为对刘翔进行网络暴力的诱因。退赛不仅使刘翔失去了“应得的”金牌,更使他遭受了铺天盖地的批判、嘲讽、辱骂,甚至被网友调侃为“刘跑跑”。
为什么我们不再“唯金牌论”?
在本届奥运会中,“唯金牌论”被普遍看淡。苏炳添虽位列第六无缘奖牌,但创造了亚洲纪录,数次冲上热搜被全网赞扬。中国女排意外出局,网友和媒体们尽心鼓励,并给出专业的失利分析。网友们为摘得金牌的健儿们喝彩致敬,同时也为没有获得金牌的选手鼓励打气。“唯金牌论”淡化的背后,是国家的强大,是民族自信由内而外的迸发,是理性的体育精神成为主流观点,是一次全民对于奥运集体记忆的书写。
1. 民族自信:体育强国不仅是金牌大国
1932年7月,“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只身远赴美国,代表我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参加男子百米赛跑,他虽然没有赢得奖牌,但却使奥运会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30个参赛项目,派出了69人的代表团,却只有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那时,中国在体育领域的落后,不仅使自身饱受“东亚病夫”的歧视,更是直接显示出国家实力的匮乏。
1995年国家颁布并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竞技体育成为国家 “争光”的方式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 竞技体育不仅有助于国家恢复和彰显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还有助于通过“金牌”来提高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如今,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不仅于20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更是在多个竞技领域保持着领先的水平。在不断强大的综合国力面前,中国人民不再“唯金牌论”,是大国格局和民族自信的彰显。
2. 集体记忆:书写爱国热忱的无限可能
集体记忆是由法国社会学者哈布瓦赫在1925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群体的意义、文化、价值、经验的集合,是 社会认同塑造的重要力量,也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中介,在建构和维护文化的传承和统治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届东京奥运会无疑激发了国民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华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场内外选手和民众对东京奥运会各项赛事的解读和评价,都融入了更多的关注度,所表达的情绪和观点也都附加了更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当对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以及日本裁判的公正性怀有质疑后,运动员和网友的 “抗日情绪”更是被强烈激发。当面对日本这样一个有历史渊源的国家时,在全民爱国的集体记忆书写中,国人对“唯金牌论”的反对,对运动员的支持和理解,不仅是中华民族同胞间 身份认同的投射,也是彼此表达爱国情绪的载体。
3. 主流观点:沉默的螺旋扩大理性讨论
在此次奥运会期间,网民对“唯金牌论”的反对态度和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沉默的螺旋”的影响,并不断得以扩大和巩固。“沉默的螺旋”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对于新时代的网民来说,金牌对于证明国家能力的意义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绝对,而更看重的是每一位运动员进取拼搏的过程以及赛事传达出的 体育精神。在本届奥运会中,面对运动员失利等事件,绝大多数网友都抱着更加 宽容和理性的态度参与到事件讨论中,许多明星与大V也公开表达对运动员的支持,使得反对“唯金牌论”的主流观点在沉默的螺旋中越来越强大,并逐渐形成反对“唯金牌论”的意见环境,在主流观点的压力之下,“唯金牌论”的声音则很少出现。
奥运会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体育竞技舞台,向世界展示的体育精神远比金牌和输赢丰富。曾经在“唯金牌论”的影响下,我们对金牌有着必赢的心态和追求,但在国家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浪潮下,我们不再“唯金牌论”,而是以更加强烈的民族自信,以更加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记忆,去涵养理性的大国格局,培育自信的民族体育精神。相信伴随着祖国的发展,中国的体育实力也会越来越强。
张萌蕤 | 文字
孙梓健 | 编辑
陈沐纯 | 责任编辑
END
宠物网红撬动千亿市场:你也在“云吸宠”吗?丨案例精选
小红书入局奥运:时尚美妆之外的另一面 | 案例精选
讲段子、磕CP、集体“抗日”……这届网友如何观看奥运?丨案例精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