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百米9.83s与国内外优秀百米运动员全程节奏对比分析

数理统计法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全程步长、步频、分段用时等指标。

对比分析法主要是将苏炳添与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异和共同点,并为国内优秀年轻短跑运动员提供相关的训练建议。

结果与分析

全程步长、步频分析

在全程步长和步频方面,苏炳添充分发挥了我国短跑运动员在步频能力方面的优势。通过增加步数、缩短步长完成百米全程从2013年的47步到如今的48步,将最快速度保持接近50~52m,从而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身高相似的苏炳添与Coleman二人在百米跑动节奏均为典型的双峰式运动员,即百米全程跑速轨迹呈现出“M”型。这表明,在百米全程中,苏炳添需要通过增加步数来保持速度,而不是通过增加步长来完成。

另外,在与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进行对比时,我们发现国内选手在步频指数和步长指数方面与国外优秀选手差距并不大,但国内选手的平均步幅相较国外选手更低,说明我国选手更多的是靠小步幅来达到快频率,对于身高较高的国内短跑选手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结构。

分段用时分析

在分段用时方面,我们发现在苏炳添创造9.83秒亚洲纪录的比赛中,后程36-40步、41-45步两个阶段还是出现明显降速。在百米冲刺阶段出现的体能下降,仍是国内运动员的普遍存在。因此,在训练中需要注重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体能水平。

此外,我们还发现东京奥运会百米新科冠军Jacobs的百米全程节奏为全程最大速度并不很快,全程近乎保持匀速状态,速度变化呈现出近乎直线,速度保持阶段较久,并且这种速度保持是建立在较大相对速度之上。这表明,在训练中需要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最大相对速度和速度保持能力。

结论与建议

结论

通过对苏炳添与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的全程节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苏炳添充分发挥了我国短跑运动员在步频能力方面的优势。

2. 苏炳添与Coleman二人在百米跑动节奏均为典型的双峰式运动员。

3. 在百米冲刺阶段出现的体能下降,仍是国内运动员的普遍存在。

4. 国内选手更多的是靠小步幅来达到快频率,对于身高较高的国内短跑选手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结构。

5. 在训练中需要注重提高运动员的耐力、体能、最大相对速度和速度保持能力。

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为国内优秀年轻短跑运动员提供以下训练建议:

1. 加强步频训练,提高运动员在百米冲刺阶段的速度表现。

2. 注重技术训练,改善运动员的步幅结构。

3. 加强耐力和体能训练,提高运动员在百米冲刺阶段的体能水平。

4. 注重提高最大相对速度和速度保持能力。

该篇文献已经收录在【文论论文网】,【文论论文网】收录了相关文献数万篇,读者可以访问该网站并根据需要自行检索相关文章,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应有的帮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比赛规则|年世界杯|世界杯精彩进球集锦站|136916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