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太阳报》的报道,英格兰足球圈近日传出震惊消息:自2022年以来已有9名球员因使用兴奋剂被查出,其中包括数名英超联赛的知名球星,这一事件在足球界引发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情况,中超联赛是否也会进行兴奋剂检测呢?
目前,中超联赛确实进行兴奋剂检测,尽管其执行的力度和效果备受争议,历史上亦屡次出现违规案例。以下是更为详细的分析:
一、中超联赛的兴奋剂检测机制现状
1.检测制度的存在与频率的低下
中超的兴奋剂检测主要由中国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合作实施,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进行。通常情况下,每轮联赛仅会抽查1到2场比赛,并随机挑选2名球员进行检测。与巴西等国家每场比赛必检的标准相比,中超的检测频率显得相对较低。
2.检测成本与执行的磋商
根据2025年的最新政策,兴奋剂检测的服务费用调整为每例1200元(不含差旅费),并对数量较多的委托单位提供阶梯优惠。这一政策可能促使更多俱乐部主动参与检测,但实际的实施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二、实际执行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1.管理宽松与球员的意识薄弱
2014年,一名球员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制品而药检阳性,揭示出中超在运动员饮食管理方面的疏漏。许多球员对反兴奋剂知识的认识不足,导致误服风险显著增加。
2.检测覆盖范围的限制
退役球员透露,过去中超球队一个赛季的抽查次数仅为1至2次,检测往往集中在赛季末或关键比赛进行。例如,于汉超在广州恒大时接受采访表示,自己在一年内只被抽查过两次,而这种高频率的检测并非普遍现象。
3.近年加强的教育与监管措施
展开全文
自2017年起,中国足协加强了反兴奋剂的教育工作,要求各俱乐部签署《职业联赛责任书》,并邀请专家对中超球队进行专项培训(如山东鲁能、河南建业等)。在2023年亚运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实施了高强度的筛查(共计363例),间接表明国内体育界对反兴奋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三、中超历史上的兴奋剂违规案例
1.“瘦肉精”误食事件
- 阿不都外力(河南建业,2014年):因在外就餐时食用牛羊肉串导致尿检阳性,被临时禁赛。
- 韩镕泽(山东鲁能,2013年):因肉类食品中含有克伦特罗成分而被警告处罚,俱乐部也需承担管理责任。
2.故意使用禁药的案例
- 刘建生(辽宁队,2004年):尿检呈现苯丙胺阳性,被禁赛两年并罚款5万元,成为中超历史上处罚最重的案例。
- 张可(沈阳金德,2004年):因使用违禁药物而被调查,但处罚结果未公开。
3.近期的违规案例
2023年,宁夏体育局通报的案例显示,一名体操运动员因治疗用药未申请豁免而遭禁赛,反映出中超同样可能面临类似的误服风险。
四、总结
- 检测现状:中超联赛虽已建立兴奋剂检测机制,但在执行频率和覆盖面上仍需提升,尤其在食品安全管理和球员教育方面存在短板。
- 违规情况:历史上多次发生因饮食误服或故意使用药物而被处罚的案例,尽管近年管理趋严,但风险依旧存在。
- 改进方向:应进一步普及反兴奋剂知识,强化赛外检测措施(如飞行药检),并促进俱乐部与反兴奋剂中心之间的合作,完善从基础到职业联赛的全链条监管。
如需获取具体的检测数据或最新的处罚案例,建议参考中国足协及反兴奋剂中心的官方公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